雖然遠遠稱不上是鐵道迷,但我對這個領域還是有些興趣的,所以早上在新聞網上看了一則由歷史學家戴寶村提供關於臺灣鐵路發展史的文章。
裡頭除了提及為何有山海線之分外,特別有趣的一點是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台語「慢分」與國語「誤點」的差別。
搭車時,要是車子比較慢來,我們會說誤點,如果用台語的話,叫做「慢分」,其實這也和火車或者說台灣進步的狀況有關。
清朝時期,鐵路沒有這麼準時,所以國語我們稱作「誤點」,可是後來日治時期,日本人將守時的觀念帶了進來,開始用分鐘來計算時間,就出現了「慢分」。
想想看,這兩個單位真的也差蠻多的,慢分最多就是59分鐘,但誤點的話,至少是一個小時起跳。
後續查了網路,也有看見一些相似的說法,另外從今年改制為公司的台鐵對於班次延誤則有「晚點賠償基準表」(最低賠償標準是延遲45分以上)。
其實生活上,這樣的例子肯定不是絕無僅有,只是可能流於習慣,不假思索就難以察覺罷了。我比較容易記得的,主要是一些倒裝用詞,像是「命運/運命」、「颱風/風颱」。另外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跑/走」。
可能也有因為學過日文的關係,在日文中,跑步也是用了「走」這個漢字,所以對於台語也是這樣用就比較有感。我查到中研院研之有物上的專文有介紹的「跑/走」的語意差異,看來日文、台語都還保留了上古漢語的本意,在現代國語中則已消失。
語言學真是有意思呢~
--
跑步就能追上?為何分山線、海線?台灣鐵路的百年發展史 (2024/01/17 聯合新聞網/ 一刻鯨選):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123401/7713605
出奧步、小撇步、毋湯喔!語言學家的「台灣國語」研究 (2020/09/16 中研院研之有物):https://research.sinica.edu.tw/linguistics-southern-min-modern-mandarin/
留言
張貼留言